《谯国夫人》:曾小敏演绎的岭南圣母,跨越时代的艺术传承发表时间:2024-07-03 00:33 插图 | 鉴片工场 © 电影剧照 作者 | 段枭雄 ©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职业影评人、艺术学博士 曾小敏继《白蛇传·情》之后的又一力作最近摄取的“商业片”大餐太多了,本想来一部清淡点的“文艺片”清清胃口,没成想,粤剧电影《谯国夫人》恰好到来。和我们戏曲学院的几个师生一起参加了北京超前观影和主创映后,给我的感觉是这部片子既非类型套路的商业片,又非曲高和寡的文艺片,而是一种中间地带。常吃日料的人都明白其中姜片的作用,其在于每次更换食材或是改变吃法时,起到“重置”味蕾的通,以免让上轮的味道影响到下次食材的品尝,这部片子就是这片“姜”! 由于工作原因,接触戏曲电影的机会还是蛮多的,近年来,成功的戏曲电影少的可怜,我归结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借用电影的媒介把戏曲舞台上的演出“和盘托出”,归根结底还是戏曲舞台剧的思维,电影只是作为一种传输媒介,和电影本体及这门艺术语言毫无关系;第二种是为了电影而刻意增加一些视效,反而有种“四不像”的割裂感。 对于前一种情况,《谯国夫人》替我反击了。看之前我本准备好一个问题,择机在映后和主创进行交流。但是映后话筒都递到跟前了,但我没有发问,因为我自己已经给自己回答一大半了。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是想了解主创创作这部电影的动机,因为我之前认为动机应该是为了能让更多没有条件和机会走进剧院去接触粤剧《谯国夫人》的戏迷,而采用电影这种大众媒介让大家以更便捷的方式去感受,结果我自己给自己的想法在看完之后就先毙掉了。整个观影下来,让我觉得戏曲电影绝对不是“戏曲+电影”的思维,更不是“戏曲的电影”这种粗暴的主谓短语,准确说,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和电影《谯国夫人》是无法互相替代的,两者只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 对于第二种情况,这部电影也以“羚羊挂角”般的“无迹可寻”姿态规避了割裂感,让我忽然有种想法,戏曲电影就是戏曲电影,就是说“戏曲电影”是一个类型的专属名词,不存在“戏曲+电影”或“戏曲的电影”的思维,它本身就是一个“n”,而不是“adj+n”的合成词组。这个问题我想用跨媒介和融媒介来加以解释,类比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因为学科是人为规定的,所以交叉学科只可能在已有的学科中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般的相融合,而跨学科突破了已有学科的束缚,可以产生两个学科相碰撞出的增长点,这样一来,所谓戏曲和电影这两种媒介在“跨媒介”思维下增长出的戏曲电影就已是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本体。很庆幸,这部电影做到了,当我在看到很多地方有一种“必须用戏曲的某一程式来做工或必须用戏曲特有的唱念,而不可以以生活自然的方式和普通语言对白来替代”时,这就做到了戏曲电影的本体了。 此外,这是一场全息的岭南文化视听盛宴,全息的特点是能以一斑而知全貌,为什么说用来称这部电影呢?这里真的得赞美主创的用心,粤剧作为世界非遗,代表岭南文化自不必谈;电影中很多空镜头的意境美让我如同直接行走在一副具有“岭南画派风格”的卷轴中;剧中所涉及的关于婚礼、丧葬等习俗也都是岭南所特有的文化。总之,从南北朝时期岭南的历史大背景到这位岭南第一巾帼英雄冼英,自到美术,甚至片中出现的一头牛都是岭南地区所特有的,这份用心不仅体现了创作班底对于岭南文化传播的用心,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匠心。 2019年,《白蛇传·情》曾一度唯美到破圈,几年过后这部《谯国夫人》风格上既保留了上一部力作的唯美,又增加了介乎“程式化和生活化”间的武打场面;剧情上既有“动人爱情”的荡气回肠,又有“山河无恙”的大气磅礴。尤其电影院的两小时,观众会通过看一部史诗大片穿越回千年,前往那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岭南往事”! 值得一提,还有该片的领衔主演依旧是曾小敏,她本就是国家一级演员,同时也是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她在拍摄中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即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坚持不用替身完成了相关高难度动作戏。 《谯国夫人》导演萧锋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尊重了戏曲的美学特征,并利用电影语言和数字科技提升戏曲电影的魅力,创新并丰富了戏曲电影的审美意境。在制作上注重历史真实感,设计了33处场景,并前往15地取景,包括浙江的金华东阳、金华永康、台州仙居、宁波象山等地,最终在广东茂名杀青。可以说该片的艺术成就非同一般,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还斩获了“最佳戏曲片”奖项,由此可见它是获得了业内认可。 首发于 鉴片工场 公众号 声明:此篇为爆点文化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baodianwenhua.com/jpgc-Professionalreview/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