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爆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官网www.baodianwenhua.com
新闻详情

《传说》:剧情和视效美学,孰重孰轻

发表时间:2024-07-03 15:19作者:唐乐

p2909029031_副本.jpg


插图 | 鉴片工场 © 电影剧照

作者 | 唐乐


“老师,这段说不通逻辑啊,咋办?”“放心,我给它加上一段剑舞。”——剧情和视效美学,孰重孰轻

《传说》里有一个让我回味很久的镜头——大约影片30分钟左右的地方,在古代汉朝的时间线索里,成龙扮演的赵战和张艺兴扮演的华峻,在一处野花丛边,再次遇到了之前帮助过的古力娜扎扮演的匈奴公主梦云。

图片

成龙这次AI降年龄,可以看出技术力爆表,但在最后的哭戏时,遗憾没顶住,那不是一般的假!

一次偶然的相遇,梦云在干什么呢?

一次剑舞,仿佛自己就在舞台上,仿佛自己就在大银幕上,仿佛是专门为赵战和华峻而舞;仿佛在远处,有她的哨兵通知她,房教授、王靖等一众观众即将到达。

图片

包括后面的马术片段,我相信古力娜扎等一众演员肯定是经过了大量的练习

而后面的对话中得知,原来梦云和他们只是偶遇,她不过是在等人罢了。

原来她是闲得无聊,自己解闷,才舞起来的啊……

这次剑舞的戏,是本片剧完整性低、尴尬、矫揉造作的最直接体现。

而这种尴尬,并不影响这场剑舞的太美丽。

古力娜扎的这次剑舞,她和她的剑,就像一双妖精,在共舞。

美丽,优美,潇洒。

好像曾经的香港武侠片的动作设计——本片有元德参与动作指导,老一代的动作导演,还留有当时的味道。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转动,不是想要杀人,而是想要舞蹈,不是靠杀气压人,而是用英气来折服对手。

此处,天是那么多的蓝,草是那么的绿,剑就像蝴蝶飞舞,古力娜扎像画中的美人儿。

云想衣裳花想容,此时此刻梦云的剑舞,大抵如是。

这一场戏展现了一个落后时代的故事,与符合35岁以上观众审美的美学要素,是如何融合在一部电影里的。

这一出戏涵盖了本片最核心的内容,即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审美再现给零零后们。

《传说》是一部合格的动作+冒险+战争+成龙的类型片,它拥有近几年难得一见的画面感——天地诗意,壮志豪情。可以想象到这片的预算与景色同样都是大手笔。

在马背上,在草原上,在雪山中——万马奔腾,马群像一道棕色的狂流,豪迈的人儿在这道波浪上遨游;这里有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原景,既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还有春色一线间。影片最后的世外桃源一个画面,就是油画风,美极了。

除了景色,我很意外的是影片真的用了大篇幅展现了一场大规模的蒙古式的草原骑兵会战。

图片

真马,真骑,人马真多,这一点要比《封神》还好

《传说》全片中,使用了大量真马,大量群众演员,在如今这种经济环境下,在目前的创作风向下,还能有这种大手笔,至少要为这种勇气鼓掌。甚至在好莱坞,同样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每年能有一部都是庆幸。

另外,本片动作设计有元德,七小福之一,所以我们会再次体现原汁原味的香港动作镜头,尤其最后的那场大戏,在冰面上众人的杂耍式动作,和《警察故事4》里水族馆鲨鱼戏一个味道,我仿佛看到了《警察故事》里的陈家驹回来了。

图片

这片里,我感叹成龙还能这么打,就值了这个票

最后我要说,古力娜扎在本片里太美了,击中了我这个老男人的审美关,全片她至少换了五套衣服,有艳丽,有清纯,有英姿飒爽,加上专门为她设计的刀舞,太让人着迷了。

图片

这么漂亮,我多放几张,很合理


虽然我在上面把本片夸成了一朵花,但是我也要很惋惜地说,本片在2024年的市场上,是没有客观的商业前景的。

原因很简单,这种审美,这种港片风格,太老气,不是00后的菜。

而且疫情后,观众对于好故事的需求要远甚于对画面的需求,他们想在故事中寻找惊讶,寻找惊叹,寻找惊叫,寻找共鸣。

但很可惜,本片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镜头和画面上。

这里插一嘴,影片在现代和古代之间的转场,有几个镜头挺讲究的,这也近一步表达了本片形式高于内核的实质。

就像那场古力娜扎无缘无故的剑舞一样,影片里有着太多现在人看来,可以形容为矫情的台词,降智的坏蛋,分不清主次的人物线,匆匆收尾的结局。

说到结局,金喜善的出现,让现场一阵惊呼,但是我要说,正是因为结局太过平淡无奇,才要临时拉出一个前作女主来救场。

所以当观众失望于本片的故事和剧情时,它的镜头之美,就沦落到了二线位置,实在是叫人可叹可惜。

可叹,在于现在观众对于剧本内核精神和严谨性要求之高,像《扬名立万》这样的横空出世越来越难,毕竟那种剧本简直是天赐。

图片

《扬名立万》最后的反转,能让我记一辈子

我之所以说可惜,是因为本片就是将重点放在了电影最核心的要素,画面上却得不到观众的认可,真是很唏嘘。

罗杰·伊伯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直奉为圭臬:一个把思想放在画面之上的导演注定只能达到二流水准,因为他所抵制的正是电影这种艺术的本质。铅字才是思想的理想载体,电影则是为了影像而诞生的。

可是现在的观众们却在迫使导演们放弃对电影本质的追求。

我认同,可也有人认为,就是故事为王。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里有这么一段吐槽——每隔十年左右,技术创新便能孵化出一批故事手法低劣的影片,其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开发奇观场景。电影发明本身作为对现实令人惊叹的模拟,给公众带来了极大的兴奋,随之而来的便是多年的乏味可陈。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声影片发展成为一种辉煌的艺术形式,结果却被有声影片“一种对现实更加真实的模拟”所毁。

三十年代早期的电影,正是由于观众为聆听演员说话而对平淡无奇故事的甘愿忍受,而倒退了一大步。后来有声影片终于在力与美的层面上大有进阶,结果彩色片、立体片、宽银幕以及现在电脑生成影像的发明又将其大步击退。

大师们,说得都好有道理。

“老师,我加上了这段剑舞,好美啊,完美了!”

“……剑舞留下,找编剧,把这段剧情重新改了,我既要逻辑,我也要剑舞。”

分享到:

Brand Management




关于我们           服务咨询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