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咖对话|导演乔梁:唯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发表时间:2024-07-09 20:09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 乔梁 刚开始知道乔梁导演是因为央视热播剧《老闺蜜》,这是少有的我妈看了两遍的电视剧,它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传统中老年剧的婆婆妈妈,《老闺蜜》以当代都市老年人年轻态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大批妈妈粉、奶奶粉,甚至90后和00后“自来水”。 乔梁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教授。他集教授、编剧、导演于一身,堪称中国比较少见的一位全能型、风格化,作品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学院派导演”。入行二十多年,他拍了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囊括了飞天奖、金鸡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百合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温哥华金熊猫国际电影等多个国内、国际大奖。 导演乔梁与《老闺蜜》“五大影后” 王馥荔是金鸡奖影后、百花奖影后、金鹰奖得主; 许娣是白玉兰奖、戏剧梅花奖得主; 宋晓英是两届金鸡奖影后; 潘虹是百花奖影后、金鸡奖影后、金鹿奖影后; 吴冕是飞天奖、金鹰奖、金狮奖得主。 七十年代末,有一个在后台长大的男孩儿,他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从侧幕条去看叔叔阿姨们在台上演戏,那不是观众的角度,但让他觉得神奇。他知道只有大幕合上的一刻,他才可以体会一个更加不同的舞台,刚刚还在台上光芒万丈的一群人,在大幕合上的一刻,突然瘫软,那是一个真实的后台,从儿时便扎根于心,并且那让他十分迷恋。大幕刚刚合上,小男孩便可以爬上舞台开始撒欢。 那个小男孩就是乔梁导演,2021年10月,乔梁导演将儿时对于舞台的许多记忆,融入到电影《追月》当中。算是为自己圆了一个“后台”梦。电影《追月》是由乔梁导演兼编剧,何赛飞、袁文康等主演的剧情电影。2022年7月,入围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这是一部关于越剧的电影,演员都用方言出演。 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作品《追月》 《追月》改编自小说《过往》,这是电影学院院长推荐给乔导的,希望他能来执导。乔导曾经写过一部剧本《后台》,过往的经历或者执念,终于有机会融入电影中,这是他接下这个片子的一个原因。 乔导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导师,即要教学又有创作任务,《追月》是由电影学院投资,这给了乔导很好的展示空间。电影中有个5岁的小演员,他无意识地在舞台上爬上趴下,完全和乔导儿时记忆重合,这让他无比激动,也是难得的一次创作经历。 当乔导看原小说的时候,脑海中就对角色很明确,除了何赛飞不做她选,何赛飞的越剧演员经历与她的气质,和《追月》是最符合的。越剧演员身上自带的气质,习惯性的动作,这些东西是演不出来的。何赛飞很快答应了乔导,但在完全吃透剧本后,她在电话里哭着拒绝了。“我年纪大了,这个角色太苦了。这个角色演完之后,我怕我出不来。”这是何赛飞的理由。但在乔导看来,这个悲伤的理由却让他兴奋,因为他知道演员已经进入角色了。乔导执着地劝说何赛飞至凌晨3点,何赛飞最终还是答应了。之后,何赛飞完美地诠释了人物,无论对于乔导、还是何赛飞,这部《追月》都意义重大。 乔梁与何赛飞、袁文康在《追月》片场 拍摄中有一场大戏过了之后,乔导兴奋地过去拥抱何老师的时候,她的身体都是抖的。她完全进入人物了。甚至,有的戏结束何老师回去之后洗澡的时候都在哭。 《追月》还没有正式上映,但已经在北京电影节公映四场,电影学院公映两场,电影节首映的时候,乔导跟何老师坐在一起,影片过了三分之一左右,何老师就一直流泪,一直流到最后。后来她在舞台上在台上跟观众见面的时候说着说着又哭了,何老师就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戏里的人,这就像乔导当初劝她的,不是每个剧本都会让你这样,所以它很难得,所以必须是你来出演。 这就是为创作燃烧自己,那是一种热烈,真正在搞艺术的人都在渴求的东西。 《追月》是冬天拍夏天的戏,穿的都很单薄,但是镜头里,何老师还是要赤脚踩地,乔导说何老师非常敬业,是个真性情的人,认真且善良。何老师塑造了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丰满的人物,至于《追月》到底给观众带去怎样的观感,乔导希望大家看过之后自行去体会。 片中有一场情感爆发的大戏,为了完美呈现,乔导专门留出时间与大家一起排练,乔导认为导演对于演员不用去事无巨细的规定她,束缚她,其实只要是把正确的方向引导过来,演员自己就是活火山,就会自然喷出来了。 说到电影,总离不开影评,那么乔导对于影评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一些观众提出的意见,我觉得非常的好的话,为什么不听呢?那今后对我是有帮助的呀。”希望听到真实的反馈,同时又不能有玻璃心,这就是乔导朴实的态度。 乔导的父亲就是一名导演,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当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父亲不希望他做这一行,因为父亲太知道导演的工作需要太多的条件,太多的钱,还有太多需要面对的复杂情况。父亲希望他做一个不被束缚的作家,“一叠纸、一支笔、一杯茶、一支烟就可以完成你的创作。”可那时年轻的乔梁是听不懂的。 恰巧他高考那年电影学院不招生,之后读了中文系的乔导却不甘心,还是继续深造,凭借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导演这条路。在电影学院教学过程中,他不断地跟自己学生说,如果你只追求电影带给你的名和利,那么你是走不远的,只有真正的热爱,可能会很苦很难,但是你会扛过来。作为老师深知导演这个职业成活率很低,年轻的学生必须要知道,唯有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像许多电影人一样,乔导刚开始也总是喜欢张扬的表达自我、不甘平凡,但终归会显得太过单薄,后来在同事、老师的指导下,慢慢磨合,刨去浮华的东西之后,留下最本真的东西才是最感动观众的,在电影《前妻》中乔导终于学会了藏住导演的“尾巴”,他终于用质朴和节制打动了观众。 乔导2017年拍摄的电影《塬上》,获得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奖。当时的评委一位伊朗导演对他说“我特别喜欢你这个片子里头,你永远藏在摄像机后面没出来。”这就是乔导一路的变化。这也是乔导目前最满意的一部作品,并不是因为它获得的奖项,而是当初制片方非常支持他的一些想法,他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创作,只有这种时候,乔导才会觉得整个人都是快乐的,都是发光的。 乔梁导演 乔梁导演的《塬上》,讲述的是发生在陕西铜川的“中国式治污降霾”故事,记者康文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报道,无意间发现了一只国宝朱鹮,这只鸟牵动了不同人的利益,在追逐和隐藏这只朱鹮过程中,逐渐揭开了每个人的疮疤的故事。在每个生活真相的背后,是炸裂年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如何面对“污染”?乔梁导演将环保主题弱化成了带出“故乡人情”的一个引子,他说“麦高芬”到最后已经不再重要,因此并没有如小说一般,与“污染争锋相对”。最终,该片取得了胜利。 “有的时候,在暮色里一张脸从镜子的深处向我们凝望:艺术应当像那面镜子,显示出我们自己的脸相。”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这句话正是乔梁以艺术为镜,凝望社会图景和人间温暖的创作注解。从中文系到影视行的双重滋养,兼具教授和导演的双重身份,使得乔梁导演既有作为实力导演的独特思考与创作表达,也传承了北京电影学院的优良创作传统。 他通过一部部作品关注中国现实,用艺术温度传递着社会温情。正如他所说:“我只拍我想表达的,能打动观众的永远是真情。” 乔导说每一个作品都是自己的孩子,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当下最想表达的,只有自己的表达欲最旺盛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激起观众的共鸣,才能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鉴片工场的创始人张力卜先生说:“一部好电影,一定是刨去娱乐后还能具备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的。”乔导也认为只有让人能够回头想起情节、产生共鸣、让人有欲望再看的才是好作品,而电影人的使命就是“认真拍戏、尊重观众、遵从初心、潜心创作呈现出好的作品。” 好的电影肯定不能只是一个娱乐的作用,是得让人产生共鸣,让人能回想起来到底看了什么东西,那是一种真正的情感连接,不是灌输给观众什么,而是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观众。 “认认真真去拍戏,尊重观众,也尊重自己的初心,尊重自己的创作,我觉得自然就会拍出好的东西。”只有真诚才能呈现出好的作品,即便才华有限,也要真诚努力去做,一定获得共鸣。”今年电影行业的遍地开花让乔导非常高兴。当下暑期电影票房井喷,各种题材汇聚,这让国内电影人,电影投资人都会更加有信心,这对于中国电影事业是一剂强心针,也为电影行业的未来提供了方向。 说到乔导对青年电影人有哪些建议,他说:不要有杂念,要有自己的思路和创作点,脚踏实地的去展现自己的热爱,用真实的情感去呈现好的作品。把自己当做观众,那个作品首先要打动的是你自己。 接下来乔导也会有新的尝试,10月份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轻喜剧电影已经提上日程,我也相信,这样一位不把名利放在第一位,讲究真情实感、尊重观众体验的导演一定会有更加惊艳的作品呈现给我们! 艺咖对话 | 专稿 转载请注明版权 | 鉴片工场 我们仅挖掘有艺术追求的电影人 一部好电影,一定是刨去娱乐后,还能具备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张鸿润Schemer 声明:此篇为爆点文化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http://baodianwenhua.com/jpgc-ArtCafeDialogue/21.html
|